曾国藩!!!

2024-05-15 17:48

1.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曾国藩!!!

2. 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府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 富厚堂(曾国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蜡像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枪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枪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俄国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基督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舆论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其家族后代多出官宦,如曾纪泽等。

3. 评价一下《曾国藩家书》!谢谢!

《曾国藩家书》
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评价一下《曾国藩家书》!谢谢!

4. 评价一下《曾国藩家书》!谢谢!

有好几年的记忆,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他政治生涯的顶峰——那个剿杀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清廷高官,源于童年(还是少年?)的历史、政治教科书。相信我一直是学校里的乖乖孩子,擅长考试,历史、政治都可以拿接近满分的高分。童年的记忆真是刻骨铭心,因为教科书的言说,让我记住了那个“手上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义军鲜血”的曾。

 

仍然很迷信教科书的年龄里,阅读量增大了,曾的形象,也渐渐从教科书上描述的那般片面趋向丰满,轮廓日益分明,知晓他更多的一面,不再简单地痛斥这个“杀手”。

可是,我的同学中,有没有人,除了教科书之外其实并不看其他另外的历史书?

 

炎炎夏日里,喜欢读古书,诗词歌赋的曼妙让我沉迷。多年前背过的《古文观止》有荒废的嫌疑,也需拿出来温习一遍。而《曾国藩家书》也是挤在那些“经典文库”里让我再读。

(——符合朱永新先生批判的教师阅读:“很少读专业书”。)

 

读曾的家书,一个对祖父母谦恭有礼的孙儿,一个对父母温良孝顺的长子,一个对幼弟学业百般牵挂的兄长,一个戎马劳碌中不忘殷殷教子的严父,跃然纸上。不以善小而莫为的家长里短,比那虽功高震主犹自内心如履薄冰的惶惑更打动我。无论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皆自成一格。很多时候,那样的琐碎与絮叨,要失笑却又为之动容:

“家中诸事都不挂念,惟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请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予生平于伦常之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

“又闻四妹起最晚,往往其姑反服事她。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

 

如何教科书上曾被描摹成那样面目可憎?固然杀戮太平天国农民军,从一个角度理解是是他的硬殇,但他自有他的立场。

不为之辩解。

但如何“坏人”就一般面目的“全坏”呢?总是片面,总是模糊,总是过于极端。

想起英国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的亨利八世了。这个暴君,对他的妻子与臣民可谓残暴之极。然而,他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却不容忽略,尤其是他改写了英国王室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功不可没。那些英国孩子们在学习亨利八世时期的家世、钱币、建筑的同时,居然被要求调查亨利八世六位妻子的来历与结局,还要研究亨利八世最爱其中哪一位。相信那些孩子们,离开校园之后,即使不再补充阅读其他课本,他们也已了解到一个真实、丰满的君王,并不片面。

而我呢?我这样对教科书深信不疑的好孩子,要在很多年后,课外补充阅读到一定量后,才可以慢慢勾勒出曾国藩比较丰满的一面。到底问题在哪里?

我们被教诲的,为何总是片面?真的不明白。

5. 关于曾国藩的详细介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扩展资料: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关于曾国藩的详细介绍

6. 关于曾国藩的详细介绍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嘉庆十六年十一月十一日(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
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国藩参加会试,终于成功登第,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自此,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授礼部右侍郎。8月,署兵部左侍郎。次年6月,署工部左侍郎。在京十多年间,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午后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发脚麻,曾纪泽扶掖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百姓巷哭,绘像祀之。
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各省建立专祠。6月25日,灵柩运抵长沙。7月19日,葬于长沙南门外之金盆岭。

扩展资料:曾国藩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的倡议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7.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
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扩展资料:
国藩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著作收于《曾文正公全集》中。
生前出版影响深远的《曾国藩家书》,另还著有《挺经》、《冰鉴》等现代畅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曾国藩

请介绍一下曾国藩!

8. 曾国藩的厉害,捧出来的!

读曾国藩能给予我力量。纵观他的一生,起点低而成就高,宦海浮沉却几次逆流而上,一次又一次走上权利巅峰。要问其秘诀,我觉得家风对他的影响和作用是十分之大的。一个人的成功乃至一个家族的兴衰,不是偶然的,家风的作用不可忽略。人无法选择家庭,但家庭又实实在在影响着人。
                                          
 曾氏主籍湖南衡阳,百年业农世家,祖辈自宋末至清朝从未出现过一个秀才,那为什么到曾国藩这一辈就开始崛起了呢?这要倒回去,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说起。曾玉屏按现代人的说法就是浪子回头,发奋进取的典型。根据他的原话:
  
 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 “每日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终日勤苦。靠着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劳作,置了百十亩地成了小地主。”在传统的时代,一个家族要真正发达,不能光靠你有几十亩地,而是要看你家中有没有人当官读书。曾玉屏深知有了功名,一个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
  
 于是开始了他的 第二步 :“斥巨资请老师,供自己儿子读书。”送儿子读书了,就一定能高中吗?别把古代的科考路想的太简单,咸鱼翻身的路从来就不好走。眼看着儿子从十几岁就开始下场考试,前前后后考了16次,到40岁了连个秀才还中不了,怎么办?难道农民的孩子就不是读书的料子吗?
  
 他迈向了 第三步 :“不信邪,儿子中不了,供孙子读书,孙子中不了,供重孙读,祖祖辈辈就不信老曾家没有翻身的一天。” 祖父对于读书的态度有种近乎愚公移山般的虔诚,给曾国藩带来深深的影响。有了家里人的全力支持,曾国藩在学习心无旁骛的在学习的路途上前进着。 
  
 学而优则仕这是一条漫长的路,家族中一个人的高中往往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正是因为有曾父的开蒙精神,曾国藩避开了他当年走过的诸多雷区。曾父多年科考不顺之路,让他明白一曝十寒对读书人的危害之大,因此他十分重视培养曾国藩自觉阅读的兴趣。每天给曾国藩安排一段固定的时间读书,并要求背的滚瓜烂熟,时时抽查。
  
 曾国藩十岁开始学做八股,十四岁开始和父亲一起下场考试,然而父子数次的双双落第,让曾父认识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的教学方法定存在不足之处,于是毅然决定让曾国藩外出就学。“衡阳求学”也成了曾国藩学业的一个转折点。
                                          
 从小专注读书兴趣的培养,日常勤奋学习为榜样,遇挫困顿常反思。曾国藩从小在曾父这些行为的耳濡目染下,更是勤奋守拙,为他的学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家庭的繁荣和兴盛,离不开母亲和妻子的自我牺牲,且在多数情况下,这种牺牲是必不可少的。母亲给曾国藩最大的影响是倔强、坚强、敢于担当的品格。正是这些品格,让曾国藩敢于与困难周旋,于低谷不放弃,凭借这“倔气”数次触底反弹。
  
 《万历十五年》里的这段话让我感触很深:
  
 其实不仅仅是古代,现代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的崛起往往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例如:甘地,印度民族主义领袖,出身于印度政治家庭,家境富有;现在科学之父伽利略,父母是贵族,但是中产家庭,即便这样父母还是愿意给他最好的教育;乔布斯,虽从小被收养,但在硅谷中产家庭长大,且在父亲的影响下热爱装配,修理机器……在政界、科学界、商界这种例子都数不胜数。
  
 那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怎么办?创造它。毛主席说得对,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如果你成不了富一代,但你可以努力成为富一代的父母。投资自己和投资孩子都是一笔划算的账。良好的家风就是这么神奇,他不仅能让你自己收益无穷,还能凭着这股风气,福荫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