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氏族谱的一历史来源

2024-05-18 21:50

1. 吉氏族谱的一历史来源

“吉”源出: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 吉金轩 之作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 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目前统计全国共有203万.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吉姓后增的一些来源:1、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2、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等。3、清代青海西宁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后代也以吉为姓。4、原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交界处有72峒黎民本无姓氏,后由大总管统一定为吉姓。5、土家族吉桑氏,其汉姓也是吉。6、当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为姓。得姓始祖伯儵。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迁徙分布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氏族谱的一历史来源

2. 吉氏族谱的一历史来源

“吉”源出:重庆市潼南县玉溪镇吉金轩之作1、出自姞姓所改,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目前统计全国共有203万.2、出自姬姓,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是上古周宣王有个贤臣叫尹吉甫,他的支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姓吉。吉姓后增的一些来源:1、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2、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等。3、清代青海西宁土司吉保是西番人,其后代也以吉为姓。4、原海南琼中、保亭、乐亭三县交界处有72峒黎民本无姓氏,后由大总管统一定为吉姓。5、土家族吉桑氏,其汉姓也是吉。6、当今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也有人以吉为姓。得姓始祖伯儵。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奭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迁徙分布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3. 吉姓的历史名人

 明朝开州人。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冯翊堂:以望立堂。洛阳堂:以望立堂。

吉姓的历史名人

4. 吉姓历史名人

吉顼、吉翰、吉温、吉旼、吉藏等。1、吉顼(?-700年),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吉顼进士出身,曾任明堂尉,后告发綦连耀、劝武则天诛杀来俊臣,被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控鹤监内供奉,成为武则天的心腹。             
                  吉顼、吉翰、吉温、吉旼、吉藏等。
  1、吉顼(?-700年),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唐朝宰相。吉顼进士出身,曾任明堂尉,后告发綦连耀、劝武则天诛杀来俊臣,被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控鹤监内供奉,成为武则天的心腹。
  2、吉翰(372~431年),字休文,南朝宋时镇将。冯翊池阳(故治在今陕西泾阳县西北)人。东晋安帝末年,吉翰在长沙景王刘道怜帐下任参军。义熙五年(409)春,刘裕率军北征南燕慕容超,吉翰随刘道怜军攻陷广固(故城在今山东益都县西北),以功赐爵建城县五等男,转任从事中郎。
  3、吉温(?-755年),唐朝大臣。玄宗天宝年间有名的酷吏,洛州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吉顼之侄,父亲吉琚,母亲是百济义慈王的曾孙女。开始唐玄宗不喜欢他,只任命他为新丰县丞。后来,吉温投靠李林甫,参与陷害李适之,用酷刑逼供,擢升京兆府士曹。
  4、吉旼(jí mín)(758—约847),一作吉皎、吉耿,冯翊郡大荔县(今陕西大荔)人,唐诗人。元和初年(806)授河南登封县令,元和十五年(820)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令,晚年以御尉卿之职致仕(退休),致仕后居洛阳。
  5、吉藏(549—623),俗姓安,祖籍安息,其祖因避仇移居南海(今广州),后迁金陵(今南京),藏生于金陵。三四岁时,随父谒见真谛,为其取名吉藏。7岁出家。家世事佛,隋代三论宗集大成者。

5. 吉氏的来源介绍与名人

  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关于其源出有出自姞姓、兮姓、姒姓、少数民族改姓等说法,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吉氏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吉氏源出 
     1.源于姞姓,出自远古黄帝给裔孙伯儵的赐姓姞,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2.源于兮姓,出自西周时期周宣王属下贤臣兮甲,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3.源于姒姓,出自殷商末期莘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4.源于靺鞨族,出自唐朝时期靺鞨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5.源于女真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温迪罕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8.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得姓始祖
 
     伯儵。据古籍文献记载上也可以看出燕国地位的微末。燕国国君的世系自召公?#93;至燕惠侯,中间九世无名无溢,自燕惠侯以下有溢无名。燕国史事见于记载已迟至春秋之后一百余年,而且第一件大事记载的就是齐伐山戎路经燕国,第二件大事是国君款逃奔齐国,都是借助齐国史官的记载记下的。当时在今河南汲县还有一个姞姓的燕国,史称南燕,始封国君为伯儵,并赐姓姞。据《左传》称南燕国为燕,称燕国为北燕,倒是南燕国的史事较北燕早得多地频频见于记载。后伯儵的子孙省去女旁,称吉氏,世代相传姓吉。故吉氏后人尊伯儵为得姓始祖。
      吉氏家族  文化   
     郡望
 
     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三国  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历史  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  政治  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中心。
 
     堂号
 
     冯翊堂:以望立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
      吉氏家族名人 
     吉鸿昌:字世五(1895-1934),河南省扶沟县吕潭镇人。著名抗日将领。早年入伍,在西北军冯玉祥部历任旅长、师长、军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等职。民国19年(1930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后,任国民党第二路军副总指挥。民国20年(1931年)9月因反对蒋介石内战和卖国投降政策,被蒋强令  出国  。1932年2月回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联合冯玉祥、方振武等在张家口组成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同盟军第二军军长兼北路前敌总指挥。失败后, 在北平、天津等地从事抗日活动。1934年11月19日,在天津市法租界国民饭店被捕。24日在北平(今北京市)英勇就义。年39岁。
 
     吉士瞻:字梁容。梁朝莲勺人,事武帝,为官清正廉洁,所至有名绩,家无余积。
 
     吉中孚:唐代鄱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始为道士,后官校书郎,登宏辞。兴元中,官至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诗一卷,今存一首。
 
     吉祥:字汝祯(1534—1595),别号振斋,博士子弟,迪功郎,例加周府奉祀,为吉大用之子,吉永祚之父。
 
     吉惟善:明朝开州人。性安静,精通理学,不事举业。专心于学问,不图功名利禄。署州学事,仪矩整肃,为后学宗师。卒于家。
 
     吉思哈:清朝人,当了二年两广总督的大官,但很清廉,深受人敬重。
 
     吉梦熊:字毅扬,号渭,幼年跟随长兄梦资读书,于清乾隆壬申(十七年)考中进士,并选点为翰林。在朝历任御史、太仆寺卿等京官,弹劾不避权贵,声誉满  天下  。后升为顺天府尹,治绩卓著,并两次出任福建省主考官。
     
 
   吉氏的来源介绍相关文章:
 
   1. 史姓的来源介绍 
 
   2. 干氏的来源介绍 
 
   3. 于姓的来源介绍 
 
   4. 郑姓的来源介绍 
 
   5. 范姓的来源介绍 
 
   6. 花姓的来源介绍

吉氏的来源介绍与名人

6. 吉氏族谱的介绍

吉姓是中国较稀少的姓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最早可追溯到黄帝时代,以后陆续有族群以吉为姓氏,也有少数民族在与汉族的同化过程中采用吉为姓。吉氏族谱记录了吉姓族群的迁徙过程,特别在明清时大规模的移民和搬迁,目前吉姓人群遍布中国各地。

7. 吉姓的来源?

吉姓起源,名人及家谱发布时间: 2008-07-17 18:46:52 来源: 商都网文化频道【 我来说两句 浏览评论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吉氏属地] 
  冯翊郡,今陕西大荔县。 
   
  [吉氏来历] 
  对于吉姓姓源的探究,一般有两种说法:①周宣王时有个大臣叫尹吉甫,姓兮名甲,字伯吉甫。这个尹吉甫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官员,曾率领大军征讨游牧民族猃狁,打到人家的家门口去,他还曾率军征服了江淮地区,平定叛乱,为周朝中兴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他的后世子孙就以他的字中的“吉”为姓,称为吉氏。②据传,黄帝有个儿子叫伯儵,曾被赐姓姞,后来的子孙将其简写成吉,亦称为吉氏。 
   
  [吉氏名望] 
  东汉太医令吉本,唐代诗人吉中孚、宰相吉顼,宋代抗金将领吉青等都是吉氏家族中的杰出代表人物。

吉姓的来源?

8. 吉姓的来源

出自姞姓。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羊舌姓改姓,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             
                 1、出自姞姓。姞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之一。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是远古黄帝有个裔孙叫伯儵,受封于南燕国(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一带),赐姓姞。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遂成吉氏,世代相传姓吉。
  2、羊舌姓改姓,汉族羊舌复姓中有改吉姓者。
  3、少数民族改姓。300多年前女真族的后裔满人入主中原后,有一些满族旗人改姓“吉”。如清天聪年间战功彪炳的大将吉思哈,他本姓乌苏氏,是满洲镶白旗人;清嘉庆年间的两广总督吉庆,他本姓觉罗氏,是满洲正白旗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