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大宗祠的布局

2024-04-29 18:05

1. 陈氏大宗祠的布局

其建筑构造特式为:飞脊翘角,雉尾雕甍。正门两侧有石鼓一对,门外两傍有石狮两樽,三座脊顶置鳌鱼宝珠。大门为玄武岩青石石鼓石兽门夹,石门枕,门上木匾书“陈氏大宗”,其字为清光绪元年首任美国公使陈兰彬所写,左右两厢门上额墙体上题有陈兰彬所撰的四字联句——“文章衍绪,忠烈遗风”。内侧墙边立有清代同治四年“禁伐红树林”石碑。中堂六根支柱,其中前堂两根檐柱为青石柱,中堂四根支柱上身为红木,垫基为莲花状青石。堂前檐柱及中堂木柱分别挂有木板刻对联两副,中堂所挂对联为清代军机大臣李鸿章亲撰。后堂大门为屏风式,上刻有“宝贵宜侯王”隶体字,花饰雕刻十分精美。后堂前檐青石柱两根雷云纹青石底座,花草封檐木雕板,大门三扇均为屏风式,红木雕刻,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几百年前,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乾塘陈氏族人订立村规民约,禁止砍伐海边的加丁木(现名红树林),并且于清朝同治四年在宗祠内立碑警示。时至今日乾塘村对面的大海边仍保留有近600亩红树林,这一碑刻见证当地沿海居民重视环境保护的文化景观。1936年坡头“三月三”抗法斗争,牺牲五人,其中乾塘陈氏子弟占3人,此事当时曾经轰动海内外。陈氏大宗曾经是策划、组织、指挥这起事件的重要议事场地之一。因此,乾塘陈氏大宗祠既有研究清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历史价值,更有进行爱国主义、环境保护等项内容教育的文化价值。  1991年5月18日,该祠堂被公布为顺德县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7月17日,该祠堂又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大宗祠的布局

2. 陈家祠的简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陈家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人们的艺术创造。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世界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中,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3. 陈氏宗祠的简介

螺江陈氏最早是陈广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从新宁(今长乐玉溪)迁来,“吾螺之分支于陈店而上溯玉溪”(陈宝深语)。至于其远祖世系,则无从稽考,便独树一帜,取居住地名而称“螺江陈氏”。以陈广为开基祖。广号巨源,明赠征仕郎。传孙五人:曙、暄、映、晔、暎,是为恭、从、明、聪、睿五房之祖。再传而长房又衍为三派,合之为七房。后代子孙以此七房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仅从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个进士,一百零八个举人,可谓人才济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后期陈承裘父子四进士,陈宝深兄弟六科甲,真是占尽风流。陈氏子孙中,最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陈若霖,清刑部尚书,精于律学,善于办案;陈宝深,清末著名教育学家,官至太子太傅,补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和弼德顾问大臣。现代的有中国海军第一任轮机中将陈兆锵;侨梁公路建设专家陈体诚;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林觉民之夫人陈意映等等。螺洲陈氏宗祠,其大殿为悬山单檐,屋构为穿斗式贺构。正中置放着大供桌,供桌后为大型神龛,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约1000余面。大厅为道光皇帝在陈若霖70岁生日时御赐的“福寿”大字匾牌,可谓皇恩浩荡,隆宠有加。

陈氏宗祠的简介

4. 陈家祠的规模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陈氏书院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富、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广州市的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又名陈氏书院,在神州大地知名度颇高,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1959年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年间(1890一1894年),是从前姓陈的广州人用以供奉祖先的庙寺。那时,广州姓陈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们集资建起了这座陈氏合族祠。这是一座“广五间、深三进”,面积达一万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前后拥有八十多米长的三排大殿,中间和左右两侧贯以四条长廊,组成六个大院庭。

5. 陈氏宗祠的简介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清代的汉族祠堂建筑,属于汉民族祭祀祖先和先贤的场所。位于云南省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郑营村,为清末进士陈鹤亭所建。祠占地3427平方米。它是中国古典式回廊四合院建筑与民间吊脚楼建筑的完美结合,它的布局结构中透着智慧的灵气与精湛的技艺,它的雕饰与结构的简约、精当、色彩之协调,与整幢建筑作为一个宗祠的身份十分贴切,体现了宗祠建造者的十分优秀的内在品质,它的建筑主题是儒家思想观念与滇南侨民、本土民族建筑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与发扬,宗祠的礼仪与教化功能在新形势下得到了扩展与升华,保护传统的宗祠建筑,是时代的需要. 陈氏宗祠沿中轴线依次为祠门、莲池、阁楼、中殿和大殿。祠门为牌坊式砖石结构,其前石狮一对,雕琢精湛;莲池上有三孔石桥,雕十二生肖图,其内建筑雕琢亦精。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氏宗祠的简介

6. 陈氏宗祠的介绍

陈氏宗祠是一处始建于明代中期的中国祠堂建筑,位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清代刑部尚书陈若霖出资倡建。该祠坐北朝南,依中轴线渐次排列有照璧、牌楼、天井、大殿、花园及大戏台等建筑,大殿前有回廊,两侧有厢房。其整体结构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浓郁的福州地方特色,1992年11月被列为福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7. 陈氏大宗祠的简介

据史载,乾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进行四次维修。乾塘陈氏是当地望族,名人辈出。其中,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廉臣;陈兰彬是我国第一代驻美大使,清朝咸丰、同治期间的二品大臣;陈上川是清朝康熙年间越南著名侨领;陈辉龙是清朝咸丰年间剿灭太平天国的名臣曾国藩手下一名干将。这些著名人物在宗祠内均留有史迹。宗祠内的石狮、石鼓、鳌鱼宝珠均是为他们的功绩而立。乾塘陈氏自福建迁居至今700余年,宗支已遍及湛江及周边各地区,且延及海南,广西等省。根据其族谱及宗祠内碑刻记载,从乾塘村分迁出的陈氏族人所建立的村落已达300多条,人口30余万,宗祠是了解南宋未年迁居湛江市各地部分村落居民生活变迁史迹的重要文物。

陈氏大宗祠的简介

8. 陈氏祠堂的简介

安徽定远县阴陵陈氏家族有两千年历史,其老祖陈铎为救刘邦而被项羽杀害,其后氏现人数达十几万之多,现分布全国各地。联系人:陈祥 电话:150和5500和7766因陵忠义王陈铎祠又叫陈氏宗祠,《定远县志》记载:该祠位于县城西北三十三公里的靠山乡古城村。祠周围属古阴陵城遗址。该祠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城村,在古代称阴陵城。《定远县志》等史籍记载:阴陵古为淮夷之地。战国时属楚国,秦时属九江郡,汉代仍属九江郡,郡治所在阴陵。南北朝梁朝时置定远县,唐代县治迁至今定远城。九江郡,在古代大于现代的地级市,下属十三县,南至长江,北过淮河。阴陵郡当时成为这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阴陵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现在阴陵城遗址的中心就是千年遗存的阴陵忠义王陈铎祠。《沉实宗谱》谱前序文记载:楚汉战争,刘邦被项羽追赶到阴陵古城,即“霸王赶汉王”,在走投无路时,向始祖陈铎求救,陈铎指道旁枯井而得救。当项羽赶到,问陈铎是否见到刘邦时,陈铎谎说向左,陷入大泽,项羽恼怒,陈铎一家三口惨遭项羽杀害。当刘邦打下江山称帝后,为感谢救驾之恩,特敕封:阴陵县陈铎为“阴陵忠义王”,李氏为“一品夫人”,妹妹为“忠贞姑”,建祠以祀,一并供奉。2013年古城李庄村陈祥联系了全国各地此支陈氏后人正准备修建中国最大的陈氏祠堂,原祠堂分两部分东部为刘邦的汉王庙,西部为阴陵陈氏老祖陈铎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