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29 09:37

1. 长征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红军长征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共产党内主观方面的原因决定的,换句话说,红军长征是国内外多种因素交错影响、合力作用的结果。
一、敌强我弱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要原因固然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领导的结果。如果我们把着眼点转向国民党方面,就不难发现蒋介石30年代的各项措施加强了自身力量,为“剿共”作好了充分准备。
二、列强对蒋介石的援助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转嫁危机,列强纷纷投资中国市场,给予蒋介石以经济援助。列强的经济、军事援助,使蒋介石实力大增,为蒋介石“剿共”奠定了经济基础。
三、共产国际的指导失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是在共产国际指导下进行的。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国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远在莫斯科的共产国际无法及时洞察中国的风云变幻,仍然比照俄国革命的经验,这就难免出现指导上的偏差。比如在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上,共产国际虽然认定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建,但是对中国革命的定性却十分模糊,在文件中常用“反帝革命”“民族革命”“民族民主革命”“农民革命”等概念加以论述,未明确指出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由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判断不准,结果在革命的领导权、工农联盟、土地革命路线、中国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前途等问题上都出现指导失误,最终导致中国革命接连受挫、军队停止发展(根据地人口锐减,兵员得不到补充)、共产党人受到孤立、根据地不断缩小(由原来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红军没有回旋的余地,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长征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2. 长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红军长征的原因主要是: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2.长征初期,准备作暂时的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择机然后再杀回来。由于舍不得“瓶瓶罐罐”,行动缓慢,损失惨重,特别是过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近半,元气大伤,加上国民党军队大兵追堵,迫使红军远走他乡,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西南地区转移。3.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4.最后,在得知陕北尚存根据地后,以北上抗日为号召,减轻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压力,成功保存了革命火种。在某种意义上说,长征是红军不得不进行的战略撤退,但其间经历的艰难困苦,及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的宝贵遗产。所以,毛泽东说长征是宣传车、播种机是有道理的。

3. 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问
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我来答查看全部15个回答
我来答 查看全部15个回答
 
天堂xin
LV.8 推荐于 2017-09-17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长汀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火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长征胜利的标志: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是红军战士悲壮的艰苦卓绝的战斗历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 长征起因是什么?

1、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2、经过: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3、结果: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扩展资料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又名华夫,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共产党党员),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征

5. 长征的起因是什么?

长征的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扩展资料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长征的起因是什么?

6. 什么是长征,长征的原因是什么

长征的原因:
1、保存革命力量,进行战略转移。在第四、五次反围剿时期,由于执行错误的反围剿战略,放弃毛泽东倡导的诱敌深入、歼灭敌人的游击战术,而与敌人打阵地战、消耗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红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退出根据地。
2、遵义会议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对军队的领导权,从此开始了长征的新篇章,由原来的单纯转移、保存自己转变为消灭敌人,寻找新的立足之地。
3、根本原因: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扩展资料:
红军长征行程:
1、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2、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3、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7. 长征为什么起因?

长征的起因: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红军损失惨重,继而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路线:瑞金→突破敌四道防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会师(1935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1936年10月9日)→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会师(1936年10月22日)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长征时的险恶环境,山高路险,人烟稀少,缺医少药,断粮欠饷, 皑皑雪山,无边草地,大渡河横,泸定索桥, 湘江乌江,赤水沙江。
扩展资料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Red Star Over China》、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或《红星照耀中国》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长征为什么起因?

8. 长征是为了什么?

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是中国共产党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的重要军事行动。长征具有综合的、深远的历史意义,“长征是播种机,是工作队,是宣传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历史上极为壮丽的篇章,也是人类史上的奇迹。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和中央苏区遭受严重损失,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但这时的红军仍然在错误军事路线指导下,到湘江以西地区,已损失过半,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向敌人防守薄弱的贵州进军的主张。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红军强渡乌江,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在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军事领导权,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主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的重大转折。遵义会议后,红军主力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然后突然插向云南,抢渡金沙江,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敌军远远甩在后面,为实现转移的战略目标赢得了重要机遇。此后,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从8月至9月,中共中央同张国焘反对、阻挠红军北上,并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进行了反复斗争,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攻占天险腊子口。1935年10月19日,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等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于1935年11月开始长征,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迫使张国焘被迫同意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