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涛的艺术经历

2024-05-18 12:46

1. 王海涛的艺术经历

 自幼喜爱书法,初习柳公权、颜真卿楷体,后临王羲之、王铎行书,隶书临习《曹全碑》和《张迁碑》、草书临张旭和怀素帖,主攻行书、草书和隶书。书法作品得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薛铸先生和著名书画家张美中先生的指点。

王海涛的艺术经历

2. 王涛的艺术评价

写意人物画自南宋梁楷以来,虽江山代有才人,但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像山水、花鸟画那样不断推陈出新,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这一是由于当时的世风推崇,山水、花鸟更适合文人们借以表达内心的诉求;二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市场对写意人物画没有很大的需求,造成写意人物画的式微。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提倡主题性创作,人物画重新得到重视,徐悲鸿、蒋兆和等人将西方的素描引入人物画的写生和创作,使人物画造型得到了改善,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素描与笔墨语言的结合,写意人物画重新焕发出新的气象。              

3. 王涛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风格

王涛是当代新安画派的领军人物。王涛的画,不以形胜,而以气胜;不以技胜,而以格胜。他的勾线、没骨、皴擦、泼墨等技法驾轻就熟,似信手捏来,笔墨形式美和造型的抽象美相辉映,笔墨酣畅淋漓,意到笔到,笔到神到。他的画化古为今,新风扑面,匠思独运,胸襟阔大,是当今画坛能将古法与新意完美结合的代表者。  王涛的艺术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十年浩劫后,国家开始招收研究生,1979年,他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人物研究生班,成为当时全国能进入最高艺术学府的凤毛麟角者之一,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带有浙派画风和黄胄式自由描绘浑融的学院式风格,体现了特有的时代特征,是写实水墨人物画向写意性演化的阶段。代表作有《迎春曲》《最后一碗炒面》《复苏的土地》《杜鹃啼血》《林中情歌》《傣族少女》等。  受国内“八五”美术思潮的影响,他开始从构图、笔墨、色彩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有将笔墨挥运与准抽象的点、线、面相结合的表现主义风格。他的艺术创作开始是由书写性向表现性与构成性演化,带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和自由意识。代表作有:《霸王魂》《卧薪尝胆》《山鬼图》《范进中举》《庄周萝蝶》《踏歌行》、《风雪铁拐李》《为黄山画派先贤石涛、梅清、渐江等造像》、《关岛印象组画》,《印度印象组画》《凉山系列组画》等。          当开放的狂潮趋于冷静,他开始了对明清以降诸先贤和新安画派的研究与弘扬,他的写意性创造也发生了传统意识的回归。这回归亦是觉醒。是从个性的觉醒,转而深入于民族文化之根的写意美学之觉醒。作品题材集中于中国古代文人造像、人文故事和宗教典故,在把握传统文脉、哲学思想的的同时,伴随着对传统笔墨的考究和自由发挥,渐臻豪雄而不粗野、激情而非荒率之高格调。其代表作有:《竹林七贤》、《王者之风》《大江东去》《明月几时有》《东坡词意》《醉八仙图》、《渔舟唱晚》《琵琶行》《高山流水》《赤壁赋》、《将进酒》等。此时的作品,将精神的倾泄和狂草般的书写统一为一整体,又巧妙地将西方现代构成化入传统的笔墨结构,求意而非形,崇格而非技,笔墨更加劲健老辣,酣畅淋漓,妙趣无穷。作品多涤荡着强烈地人文关怀,和诗意般的境界。王涛的思想和笔墨,他作为一个个案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他本人的范畴,因为他在中国写意精神于人物画坛失落的情境中崛起,因而具有深远地文化反思和启迪的意义。

王涛的艺术特点和作品风格

4. 王涛的演艺经历

王涛,男,河南郑州人,中央戏剧学院87届本科毕业生,曾经与江珊、陈小艺、徐帆、何冰、胡军等国内知名演员一起专攻表演,现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5. 史涛的艺术成就

作品《阳光少女》获“5·23”讲话60周年全国美展金奖;《暖冬》获第七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铜奖;《卓玛》获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铜奖;《岁月》获全国首届粉画展铜奖;《寺院阳光》获中国水彩画名家精品邀请展——香港、墨尔本展铜奖;《盛装》获第二届“李剑晨奖”全国水彩画双年展铜奖。《藏族小姑娘》获首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学术奖。入选的主要全国展有第八届、第九届(入选两幅)、第十一届(入选两幅)全国美展;第三、四、五、六、七、八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首届上海国际水彩双年展;全国首届水彩人物画展;全国首届水彩艺术展;中国油画大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和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第九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优秀奖等。出版有《史涛画集》、《史涛油画集》、中国邮政明信片《史涛水彩画作品选》、《史涛油画作品选》,作品曾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水彩》、《水彩艺术》、《西北美术》、《中国美术报》、《文化艺术报》和《中国百年水彩画作品集》等。作品曾被亚洲水彩艺术馆、中国粉画陈列馆、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组委会收藏。

史涛的艺术成就

6. 王才涛的演艺经历

王才涛是《北京祝福你》MV的总导演,这部MV明星阵容和参与拍摄人数都空前庞大,历时一个月拍摄制作,先后在50多个城市地标取景,其中的艰辛也让他感受颇深。 2000年,首次独立制作55分钟实验短片《定格》,该片入围2001年法国克莱蒙郎费国际短片电影节;2002至2005年,他担任多部电视连续剧的编剧,如《夏日里的春天》、《阿里郎》、《大湖风云》;2008年,创作胶片电影《四个丘比特》;2009年,导演张海迪个人传记电影《我的少女时代》;2011年,与韩庚合作拍了一部辛亥百年献礼的影片《第一大总统》;今年,他拍摄了迎接十八大重点影片《走过雪山草地》以及北京市委宣传部献礼伦敦奥运大型歌舞MV《北京祝福你》。这次在北京青年艺术节上放映了他两部作品,一部是他的处女作《四个丘比特》,另一部是拍摄于今年的微电影《早十年的童话》。

7. 王洪涛的艺术思想

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是建立在“结合新旧、会通中西”这个坐标上,秉承“求变通、致中和”与超越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建立既是中国的又具现代性的新艺术形态。艺术创造是一个把现实生活神圣起来的过程,是生命中诗性和神性的向上仰望,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具有超越性的追求。绘画不是和现实生活处于同一层面上;也不是表现深刻思想的载体,任何思想都会随着历史的发展变为常识;更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批判意味着不断地否定,意味着失去人文关怀。真正的艺术应给人以光明,给人全新感受的世界,从日常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我们开辟新的愿望、要求和目标,为我们打开新的经验。绘画不是让人慢慢解读的东西,也不是检验观众智商与知识的工具,我希望一幅画是这样的:当置身一幅画面前,就会被美的形态所愉悦,为美的意境所笼罩,为美的精神所感染。

王洪涛的艺术思想

8. 王涛的人物生平

王涛,原名王富春,汉族,1915年10月17日出生,山东沂水张家坡镇南流泉村(今属沂源县)人。20世纪20年代在沂水县埠前村任教时参加革命工作,192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秋在沂水县瑞林小学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党组织处于地下状态,王涛同志积极发展党员并对群众进行共产主义宣传,负责油印《支部生活》,通过这个党内刊物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主张、宣传抗日救国,还印发过《国际歌》、《红军歌》等。1932年根据组织指派,打入临朐蒋峪一带土匪部队开展争取教育工作和掌握武装情况。1933年起,在中共沂水县委任县委委员、秘书,后代理县委书记。1933年5月参加了党组织发动的沂水暴动。起义失败后。1933年7月,中共沂水县委遭受破坏,他与共产党员宋焕臣、赵涤尘(均为沂源县人)被迫离开学校回到了家乡,他们在暂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大力开展农民运动宣传活动,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寻找组织,开展党的宣传工作。1934年到临沂乡师,以学生身份作掩护做党的发展工作和领导组织救国会,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王涛决定奔赴延安。1937年8月,王涛来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组织安排他去陕北云阳青年干部训练班。当学习一段课程后,王涛进入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三期学习,在抗大期间聆听了毛主席亲自为抗大学员讲解的论持久战,并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和抗日战争军事理论。在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指示下,1938年8月在黎玉、张经武率领下王涛和一百六十余名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红军干部、白区工作干部从延安出发,经三个月行军到达山东。1938年11月被党组织派往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支队民运部工作,任民运科科长,在国民党山东省政府驻地沂源县东里店(时属沂水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举办了数百人的抗日自卫团训练班,从中发展进步青年杨琳、江波、翟作标、江伯田、丁毅民、耿涛、耿大祥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多成为中共中、高级干部),并建立东里店党支部,后发展为乡总支。1939年10月,任中共山东省一地委(即泰山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山东分局巡视团副团长。1940年任鲁中区党委民运科长。1941年2月任鲁中二(沂蒙)地委地委书记兼鲁中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1943年3月改任沂蒙地委副书记。在敌占区游击区和根据地犬牙交错的复杂艰苦的环境中,面对日伪军的大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摩擦,他不顾个人安危,正确把握敌我友三万面形势的变化,确定工作方针,部署战斗任务,领导沂蒙地区各县、区军民组织反扫荡、反摩擦、斗敌顽,发动人民群众开展减租减息,保证了抗日民主政权的稳固。1948年1月任鲁中南行署副主任,8月任中共鲁中南区三(沂山)地委书记兼三军分区政委。1949年6月任鲁中南区党委委员、鲁中南行署副主任。解放战争期间,他积极扩军,领导土地改革,组织支前,有力地保证了孟良固等战役的胜利,巩固了解放区政权。王涛同志长期工作战斗在沂蒙山区,为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50年起先后任山东省农林厅副厅长、党组书记,中共山东分局工业部副部长、部长兼山东省总工会副主席。面对山东刚解放,经济恢复和发展处在困难时期的特点,他想方设法恢复地区工业,带动了经济发展。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重工业部劳资司司长,建筑材料工业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建筑工程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1959年任上海同济大学第十九任党委书记兼校长。他认真贯彻党的教育万针,积极探索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新路子,为同济大学的发展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倾注了大量心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能与实际相结合的国家建筑设计人才。“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长达十年之久。1977年10月重新工作后任上海市建设委员会领导成员、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79年12月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当选为上海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市政建设委员会主任。1983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职到1986年5月)。他在担任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工作期间,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做出了很大努力。1986年12月离职休养后,他仍十分关心党的建设和上海的民主法制建设,关心改革开放和上海的发展。主动带病到大别山、井冈山、沂蒙山等革命根据地进行调查研究,向中央汇报,积极为老区脱贫出力。他曾负责上海市离退休专家协会工作,组织老专家为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1998年11月25日病逝,终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