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是哪些

2024-05-19 04:18

1. 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是哪些

以下四项可能是汇兑损益形成的原因:
交易汇兑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兑换汇兑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外币折算汇兑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汇兑益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外币交易汇兑损益和外币报表折算汇兑损益两种。
会计处理原则:
首先应认定记账本位币及记账汇率
【提示】在没有特别说明时,默认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记账汇率为当日的市场汇率。
通常记账汇率选择:
①即期汇率
即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人民币外汇牌价的中间价。
②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
即按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
当发生外币业务时,应以记账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账,并对外币账户的金额进行双重登记。如果是收到外币资本投入,应当按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进行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按此标准核算不会出现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期末应采用期末现行汇率对所有外币账户(外币货币性项目)进行调账,并对汇兑损益进行认定。
想知道更多有关初级会计的最新资讯,一定不要错过环球快问会计在线频道。
关注环球网校快问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是哪些

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是哪些

2. 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有哪些

汇兑损益产生的原因及会计处理原则:
 
 交易汇兑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兑换汇兑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外币折算汇兑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当发生外币业务时,应以记账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登账,并对外币账户的金额进行双重登记。如果是收到外币资本投入,应当按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进行折算,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按此标准核算不会出现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期末应采用期末现行汇率对所有外币账户(外币货币性项目)进行调账,并对汇兑损益进行认定。

3. 外币汇兑损益会计处理是什么?

采用统账制核算,各外币货币性项目的外币期(月)末余额,应当按照期(月)末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按照期(月)末汇率折算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账面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如为汇兑收益,借记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如为汇兑损失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汇兑损益定义:
汇兑损益亦称汇兑差额,就是由于汇率的浮动所产生的结果。企业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分类:
按业务归属划分
企业经营期间正常发生的汇兑损益,根据产生的业务,一般,可划分为四种:
1、交易损益
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2、兑换损益
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3、调整损益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
4、换算损益
会计期末为了合并会计报表或为了重新修正会计记录和重编会计报表,而把外币计量单位的金额转化为记账本位币计量单位的金额,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换算外币汇兑损益"。
频道。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外币汇兑损益会计处理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外币汇兑损益会计处理是什么?

4. 汇兑损益会计处理方法有哪些

一、单项交易观
购货付款或销货收款,结算时产生的差额来自于以前发生的交易业务,所以应追溯调整以前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不单独确认当期损益。笔者现举例说明外币交易折合的单项交易观。
[例]甲公司2008年12月20日对美国出口商品,货款双方约定按美元结算,金额5000美元,款项结算日为2009年1月24日。甲公司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情况2008年12月20日为6.90;2008年12月31日为6.80;2009年1月24日为6.84。2008年12月20日甲公司出口商品时,一般以当日汇率对美元进行折合。因此5000(美元)=5000×6.90=34500(元)。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34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6.90)34500
2008年12月31日,年末汇率变动,应按照现行汇率调整相关账户。期末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应为5000×6.80=34000(元),因此,在原记录基础上调减应收账款34500-34000=500(元),对应科目不作为当期损益,直接冲减收入。即:
借:主营业务收入500
贷:应收账款500
2009年1月24日,按结算日汇率进行折合,应收账款账户金额应为5000×6.84=34200(元),因此,在原记录基础上调增应收账款34200-34000=200(元)。
借:应收账款200
贷:主营业务收入200
实际收款5000美元,按照当日汇率进行折合时:
借:银行存款——美元(51300×6.84)34200
贷:应收账款(5000×6.84)34200
二、两项交易观
对于已实现外币交易汇兑损益计人当期损益。而对于未实现外币交易汇兑损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当期确认法,另一种是递延法。
第一,当期确认法
为了反映汇率变动跨越两个会计期间的实际过程,应在每期期末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账户的外币金额折合为记账本位币,并在当期确认汇兑损益。在实际结算日再确认由于上期期末和结算日之间的汇率变动所形成的汇兑损益。将汇兑损益计入“汇兑损益”或“财务费用”账户。承例题:
2008年12月20日甲公司出口商品时,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34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6.90)34500
2008年12月31日,年末汇率变动,按照现行汇率调整应收账款账户。期末应收账款账户金额为5000×6.80=34000(元)。因此,在原记录基础上调减应收账款500元,对应科目作为当期损益,计入“汇兑损益”或“财务费用”。即:
借:汇兑损益(财务费用)500
贷:应收账款500
2009年01月24日,按结算日汇率进行折合,应收账款账户金额为34200元。因此,在原记录基础上调增应收账款200元。
借:应收账款200
贷:汇兑损益(财务费用)200
实际收款5000美元,按照当日汇率进行折合:
借:银行存款——美元(5000×6.84)34200
贷:应收账款(5000×6.84)34200
第二,递延法
在会计期末按期末汇率将外币应收应付款项账户的外币金额调整为记账本位币时,由于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未实现汇兑损益不应直接计人当期损益,而应将它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的结算日。承例题:
2008年12月20日甲公司出口商品时,会计处理为:
借:应收账款34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5000×6.90)34500
2008年12月31日,年末汇率变动,调整应收账款账户。在原记录基础上调减应收账款500元,对应科目不作为当期损益,记入“递延汇兑损益”。即:
借:递延汇兑损益500
贷:应收账款500
2009年01月24日,按结算日汇率进行折合,应收账款账户金额为34200元,因此,调增应收账款200元。
借:应收账款200
贷:递延汇兑损益200
实际收款5000美元,按照当日汇率进行折合时:
借:银行存款——美元(5000×6.84)34200
贷:应收账款(5000×6.84)34200
同时将递延汇兑损益转入当期损益:
借:汇兑损益(财务费用)300
贷:递延汇兑损益300
单项交易观较两项交易观存在以下缺点:将折合差额追溯调整原账户,特别是跨年度、期限较长的账户,难度较大;不单独设置汇兑损益,而将折合差额反映在其他账户中,不能清晰地反映汇率变动对企业的影响,不能集中反映外币风险程度和提供对外币有用的信息。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处理外币业务时,采用两项交易观,采用当期确认法核算汇兑损益。

5. 对外币交易金额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对还是错

错。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
1、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或贷: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
1、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不产生汇兑差额;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期末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的,应当先将该外币金额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
(1)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的,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含汇率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差额则应计入资本公积。
三、详细核算请参看《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15年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教材及相关课件。

对外币交易金额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对还是错

6. 对外币交易金额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损益,在"财务费用"科目核算.对还是错

错。
《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会计处理。
一、外币货币性项目
1、货币性项目分为货币性资产和货币性负债。货币性资产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货币性负债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2、外币货币性项目因结算或采用资产负债表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或贷:财务费用——汇兑差额)
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
1、非货币性项目是指货币性项目以外的项目,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2、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不产生汇兑差额;
3、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期末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的,应当先将该外币金额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
(1)属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股票、基金等)的,折算后的记账本位币金额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之间的差额应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含汇率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借或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属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差额则应计入资本公积。
三、详细核算请参看《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15年会计职称考试《中级会计实务》教材及相关课件。

7. 会计准则如何规定,外币记账年末汇兑损益科目的调整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企业在货币交易中,以及纳税年度终了时将人民币以外的货币性资产、负债按照期末即期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折算为人民币时产生的汇兑损失,除已经计入有关资产成本以及与向所有者进行利润分配相关的部分外,准予扣除。
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最常见的是年末外币资产、外币负债折算产生汇兑损益。

会计准则如何规定,外币记账年末汇兑损益科目的调整

8. 根据汇兑损益产生的不同,常见的汇兑损益类型有哪些

也称汇兑差额。在发生外币交易、兑换业务和期末账户调整及外币报表换算时,由于采用不同货币,或同一货币不同比价的汇率核算时产生的、按记账本位币折算的差额。简单地讲,汇兑损益是在各种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过程中,因采用不同的汇率而产生的会计记账本位币金额的差异。 经营期间正常发生的汇兑损益,根据产生的业务,一般,可划分为四种: 1、在发生以外币计价的交易业务时,因收回或偿付债权、债务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交易外币汇兑损益”; 2、在发生外币与记账本位币,或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进行兑换时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兑换外币汇兑损益”; 3、在现行汇率制下,会计期末将所有外币性债权、债务和外币性货币资金账户,按期末社会公认的汇率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汇兑损益,称为“调整外币汇兑损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