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述"姓的由来

2024-05-19 06:09

1. 请问"述"姓的由来

束姓来源
姓氏:
束
祖籍:
东海
祖宗:
疏广
郡望:
南阳郡
分类:
赐姓或避难姓
*历史名人
束氏出现后,这个家族的表现就比较突出。晋代的学者束皙,就是重要的代表。“二十四史”之一《晋书》的《帝纪》就是出自他的手笔。据载,他是当时多闻博识而精于古文的学者,他生性恬淡,不慕名利,曾作《玄据释》以拟《客难》,从不拿学问作为争取荣华富贵的工具。因此,其学术造诣颇深,他撰写的《七代通志》、《三魏人士传》、《五经通论》、《发蒙记》等鞯著作,均被后世学者推崇备至。宋代有枢密都承旨束嘉,元代有画家束宗庚,明代有清官万载县令束清。
*姓氏来源
从《晋书·束皙传》记载考证,束姓是西汉高士汉疏广是后裔。王莽末年,疏广的曾孙孟达,对王莽篡政不满,莽“立新”后,孟达避难逃至东海沙鹿山,改姓束,自此出现了束姓。望族居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
中国姓氏谱牒中的特殊姓氏中介绍说--
述姓
①名贤氏族言行类槁:鲁大夫仲述之后。
②姓氏考略:一云,仲述即仲遂,述,遂古字通;又契丹有述姓。
③千家姓:东鲁族。

请问"述"姓的由来

2. 知道“应”姓氏的由来吗

“应”是古姓。一是,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二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三是,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四是,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3. 姓氏的来由?

  战国之际,社会剧烈变动,旧贵族没落了,有的还沦为奴隶。这时表示贵族身分的氏,已无存在的必要,而平民也开始由无姓到有姓。后世之姓,大约有以下几种来源:

  1、以氏为姓。氏族社会晚期以至夏、商时代,分支氏族的标号有的也成为后起之姓,如:姬、姜、姒、风、己、子、任、伊、嬴、姚等。

  2、以国名为姓氏。夏、商二代均封侯赐地,西周初年更是实行大封建,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布九州,这些国名便成为其国子孙后代的氏。如程、房、杜、戈、雷、宋、郑、吴、秦等。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域,其子孙便姓狄。白狄族一支在今河北省无极县建立鼓国,后代便有姓鼓。有的姓是秦汉以后外邦人带来的,如米姓出自西域米国,安姓出自安息。

  3、以邑名为姓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忿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忿生后代因此姓苏。

  4、以乡、亭之名为氏。如嬴姓秦国的始祖非子的支孙封在邑乡(今山西省闻喜县邑城),得邑氏;至六世孙被周禧王封为邑侯,采食解州(今山西运城县、闻喜县一带)。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氏。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又如齐国大夫童刁的孙子以刁氏传世。

  7、以排行为姓氏。如春秋鲁国有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

  8、以官职为姓氏。如西周的职官司、司马、司空后来均成为姓。又如汉代有治粟都尉,后代便姓粟。

  9、以技艺为姓氏。商朝有巫氏,是用筮占卜的创始者,后世便以为氏。又如卜、陶、甄、屠等姓均是以技艺为氏。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11、以谥号为氏。如庄氏原为楚庄王之后,康氏原为周武王之弟康叔之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南朝隆武帝把国姓"朱"赐给了郑成功,闽台百姓称郑成功为"国姓爷"。又如汉文帝名刘恒,恒氏因而改为常氏。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的1万多个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个,在当今中国常见的100个大姓中,源于河南的有73个,在海外有"陈林半边天,黄郑排满街"之美称的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姓氏的来由?

4. 姓氏"留"的起源

 留姓简述(一)源由留朝信编著 
  (一)源由
  始祖:尧帝。帝尧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为祁姓,名放勋,号陶唐氏。
  赐姓源由;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曰:『朕之适子,何令有疾』取水噀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文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曰:『戴卯者在其上,玄系者在其下,而重田居焉。以文拆之,则一田属上卯为留字、一田属下系为累字』。另有载帝尧八十七年(前2286年)尧子封于留者为留姓。【见清源留刘氏族谱、仑上留氏族谱】
  赐姓源由;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曰:『朕之适子,何令有疾』取水噀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文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曰:『戴卯者在其上,玄系者在其下,而重田居焉。以文拆之,则一田属上卯为留字、一田属下系为累字』。另有载帝尧八十七年(前2286年)尧子封于留者为留姓。【见清源留刘氏族谱、仑上留氏族谱】
   
  赐姓始祖:留累。『戴卯玄系,重田在中』
  赐姓地:留县。留,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其后几经置废,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并入沛县版图。留城故址,约在沛城东南50里,徐州市西北70里左右,今之沛县五段与铜山县马坡交界一带,东临微山。
         古留城。古留城位于夏镇南25公里,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国在殷末灭亡,周代为宋国留邑。秦置留县,属泗水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张良为留侯。三国魏,留县属沛国。西晋,属彭城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留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省留县入沛县,属徐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留城没入微山湖。【见江苏沛县志】
  留姓同宗姓氏:隋、伊、祁、黎、陶、房、唐、杜、范、刘、傅...等已知约五、六十姓皆为尧裔。(见清张澍着姓氏寻源)。
    
   

5. 姓氏应怎么读 姓氏应的来源

1、应作为姓氏念第一声。应:读音yīng,在台湾地区也有读四声。
 
 2、应姓来源有四个: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姬发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乐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应门史,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

姓氏应怎么读 姓氏应的来源

6. 谁知道姓氏“但”的来历!

但姓起源有四:
  ①、源自上古,周公旦后裔,以祖名为氏。相传周公旦有孙名但,后世以祖名为姓,称但氏。一说黄帝次子含宏,出生时双手分别有纹似“人”、“旦”,遂赐姓但。
  ②、出自春秋齐桓公之后。春秋时齐桓公后人桓氏,有改亘氏或旦(但)氏者。
  ③、出自避讳所改。南宋时,因避赵桓讳,桓姓有改旦(但)姓者。
  ④、出自他族。西南少数民族有旦姓。
  第一个渊源:源于公孙氏,出自轩辕黄帝之二子含宏,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但氏在中国是十分古早的姓氏之一。

7. 姓氏的来源?简单些!急!

秦华解读中华姓氏的来源—现在的姓氏大约有15种来源

姓氏的来源?简单些!急!

8. 姓的来历与什么有关拜托各位大神

姓,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先决条件,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姓,与原始的姓并非同一概念,而是包含了古代的姓与氏两方面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以为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血缘关系,往往以此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微号,这就是图腾。“图腾”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马克思在《摩尔根一书中摘要》中明确指出:“图腾一辞表示氏族的标志和符号”。有些图腾,后来转化为人的姓。由于那时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氏族称号,即一个氏族名下的成员都出自一个母系祖先。“姓”的造字属于会意,古形体是由“人”和“生”组成,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用“女”与“生”组合成姓字,最早见于秦国该石《诅楚文》,意思是女子所生为姓,生而有姓。因此,中国早期的许多姓,如姬、姒、姜、赢等,都带有“女”字。 氏是姓衍生的分支,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氏”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早在甲骨文中就有,解释为木本,即植物之根;后来转注为姓氏的氏,就是取水之源头、木之根本的意思。 《左传·隐公八年》记有:“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血统赐给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由此可见,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从社会职能上说,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正如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的,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回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能”。  战国时期,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庭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即夏、商、周三个朝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见于文字记载正式将姓氏混用的,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在《史书》中写秦始皇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即实际是专指姓。尽管如此,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人,仍然有贵与贱之分,其区分依据就是看有无“地望”,即“以地望明贵贱”。地望,就是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庭,意思是世居某郡,以当地所仰望。 随着姓氏的产生,姓氏之学逐渐兴起。《汉书·艺文志》所裁《世本》15篇,据说系战国时史官所撰,是中国最早系统记裁姓氏来源的典籍。 此后,姓我著作层出不穷,例如:西汉有史游的《急就章》;东汉有王符的《潜夫论·志氏姓》,应劭的《风俗通义·姓氏篇》;南朝宋有何承天的《姓苑》,齐有王俭的《姓谱》,梁有王僧孺的《百家谱》、徐勉的《百家谱》;北齐有魏收的《魏书·官氏志》;唐代有官修的《氏族志》,柳冲的《大唐姓系录》,韦述的《开元谱》,柳芳的《永秦谱》,张九龄的《姓源韵谱》,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有无名氏的《百家姓》,邵思的《姓解》,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的《通志·氏就篇》;明代有吴沈等的《千家姓》,凌迪知的《古今万姓统谱》;清代有熊峻运的《新纂氏族笺释》,任若海的《太平图话姓氏综》,张澍的《姓氏寻源》,等等。这些姓氏书,尽管由于受时代的=阶段的制约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可为今天的姓氏研究提供许多有用的资料。 那么,从古至今中国人到底有多少姓呢?据《半月谈》报道,“中华民族的姓氏多达11939个”。这些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几乎都有一番来历,都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归纳起来,分门别类,大致有以下十几种来源: 一、以国名为姓氏。夏、商、周三代,尤其是周朝,大小诸侯国遍布神州,有许多国的王族以国名作为姓氏。 二、以邑、亭、乡名为姓氏。邑指采邑,也叫食邑、采地或封地,是奴隶社会时期诸侯封给卿、大夫的连同土地上劳动的奴隶在内的土地。乡、亭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秦汉时,大体上十里一亭。每乡约12500户,十亭为一乡。 三、以居住地为姓氏。一般是无封土之人采用这种方式,其中复姓较多,大都表示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四、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 五、以祖上谥号为姓氏。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根据其生平行为褒贬善恶所加的称号叫溢号。 六、以爵位为姓氏。爵位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 七、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 八、以官职为姓氏。 九、以技艺为姓氏。 十、以德行或著闻之事为姓氏。 十一、因赐姓、避讳而改姓。赐姓即天子、皇帝赐给臣民的姓。避讳,是指凡遇到皇帝或尊亲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 十二、因避仇、避祸而改姓。 十三、少数民族的姓及其改姓。古代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匈奴、鲜卑、羌、氏、羯等少数民族原有的复姓、三字姓、四字姓,经过多次民族融合,有的已改成单姓,和汉族的姓氏融合为一体。 十四、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