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步骤

2024-05-19 06:56

1. 数学建模的步骤


数学建模的步骤

2. 数学建模步骤

摘要
摘要在整篇论文评阅中占有重要权重,务必认真书写(篇幅不能超过一页)。全国评阅时将首先根据摘要和论文整体结构及概貌对论文优劣进行初步筛选。摘要写得不好,论点不明,条理不清,评委不再阅读正文,论文即遭被淘汰。
摘要是全文的精华,摘要应当点明: 
(1) 模型的数学归类(数学上属于什么类型,如动态规划,微分方程稳定性等)
(2) 建模的思想(思路)
(3) 算法思想(求解思路)
(4) 模型特色(模型优缺点,算法特点,结果检验,灵敏度分析,模型检验等)
(5) 主要结果(数值结果,结论)(回答题目所问的全部“问题”)
注意表述一定要准确、简明、通顺、工整,务必认真校对。
1. 问题重述
把原问题简单重述一遍,但不是照搬,而是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表述。
2. 模型假设
根据评卷原则,基本假设的合理性占重要比重。
应当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要求作出合理假设,假设要切合题意,关键性假设不能缺。
3. 模型的建立
(1)数学建模是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首先要有数学模型:数学公式、方程、方案等;要求完整,正确,简明
(2)模型要实用,有效,以解决问题有效为原则,不追求数学上的高(级)、难(度大)。能用初等方法解决的、就不用高级方法;能用简单方法解决的,就不用复杂方法;能用被多数人理解的方法,就不用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方法。
(3)鼓励创新,但要切合实际。数模创新可体现在模型中(好思想、好方法、好策略等);模型求解中(好算法、好步骤、好程序);结果表示中(醒目、图表、分析、检验等);模型推广中。
4. 模型求解
(1) 需要建立数学命题时:命题叙述要符合数学命题的表述规范,尽可能论证严密。
(2) 需要说明算法的原理、依据、步骤。若用现有软件,要说明理由,软件名称。
(3) 计算过程,中间结果可要可不要的,不必列出。
(4) 设法算出合理的数值结果。
5.模型的结果
(1) 最终数值结果的正确性或合理性是第一位的;
(2) 对数值结果或模拟结果须进行必要的检验。结果不正确、不合理、或误差大时,分析原因, 对算法、计算方法、或模型进行修正、改进;
(3) 题目中要求回答的问题,数值结果,结论,必须一一列出; 
(4) 考虑是否需要列出多组数据,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为各种方案的提出提供依据;
(5) 结果的表示要集中,醒目,直观,便于比较分析 
(6) 必要时对问题解答,作定性或规律性的讨论。最后结论要明确。
6.模型评价
(1)说明特色,优点突出,缺点不回避。
(2)改变原题要求,重新建模可在此做。
(3)推广或改进方向时,要合理、可行,不要玩弄新数学术语。
7.参考文献
按规定列出。
8.附录
(1)主要结果数据,应在正文中列出。
(2)数据、表格,可在此列出,但不要错,错的宁可不列。

3.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4.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如下:
1、 实际问题通过抽象、简化、假设,确定变量、参数。
2、 建立数学模型并数学、数值地求解、确定参数。
3、 用实际问题的实测数据等来检验该数学模型。

4、 符合实际,交付使用,从而可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不符合实际,重新建模。
数学模型的分类:
1、 按研究方法和对象的数学特征分:初等模型、几何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图论模型、逻辑模型、稳定性模型、统计模型等。

2、 按研究对象的实际领域(或所属学科)分:人口模型、交通模型、环境模型、生态模型、生理模型、城镇规划模型、水资源模型、污染模型、经济模型、社会模型等。

5. 数学建模步骤

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就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 数学建模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标准,也没有明确的方法,通常有6个步骤: 1、明确问题;2、合理假设;3、搭建模型;4、求解模型;5、分析检验;

6、模型解释。 数学建模所处理的问题通常是各领域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本身往往含糊不清,难以直接找到关键所在,不能明确提出该用什么方法。因此建立模型的首要任务是辨明问题。

数学建模步骤

6. 数学建模的步骤


7. 数学建模步骤


数学建模步骤

8. 数学建模的步骤?

数学建模关键是提炼数学模型,所谓提炼数学模型,就是运用科学抽象法,把复杂的研究对象转化为数学问题,经合理简化后,建立起揭示研究对象定量的规律性的数学关系式(或方程式)。这既是数学方法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提炼数学模型,一般采用以下六个步骤完成: 
第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确定研究对象属哪类自然事物或自然现象,从而确定使用何种数学方法与建立何种数学模型。即首先确定对象与应该使用的数学模型的类别归属问题,是属于“必然”类,还是“随机”类;是“突变”类,还是“模糊”类。 
第二步:确定几个基本量和基本的科学概念,用以反映研究对象的状态。这需要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假说及实验信息资料的分析确定。例如在力学系统的研究中,首先确定的摹本物理量是质主(m)、速度(v)、加速度(α)、时间(t)、位矢(r)等。必须注意确定的基本量不能过多,否则未知数过多,难以简化成可能数学模型,因此必须诜择出实质性、关键性物理量才行。 
第三步:抓住主要矛盾进行科学抽象。现实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种因素混在一起,因此,必须变复杂的研究对象为简单和理想化的研究对象,做到这一点相当困难,关键是分清主次。如何分清主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也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所建数学模型一定是可能的,至少可给出近似解;二是近似解的误差不能超过实际问题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第四步:对简化后的基本量进行标定,给出它们的科学内涵。即标明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哪些是矢量,哪些是标量,这些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 
第五步:按数学模型求出结果。 
第六步:验证数学模型。验证时可根据情况对模型进行修正,使其符合程度更高,当然这以求原模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为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