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汉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024-04-29 22:28

1. 秦亡汉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秦朝灭亡主要是中央集权统治不成熟,统治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激化的结果。
汉代采用了很多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
用老子道德经的一章来表达我的感想和启示: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其次畏之,其次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秦亡汉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2. 你认为秦亡汉兴的原因是什么

1答案
相同:都加强中央集权 
都抵御外族侵略 
都对文化实行专制 
都有雄才大略 
都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形势 
都实行了一系列安邦定国的措施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不同:秦始皇是开国皇帝而汉武帝不是 秦始皇暴虐待民而汉武帝不是 
秦始皇尊法坑儒而汉武帝尊儒 秦始皇崇尚法家,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来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秦始皇用人方面不能广开言路,当时思想被束缚;汉武帝起用了很多人才.
2答案
秦皇重严刑酷法,实施连坐.焚书坑儒.收缴天下兵器,自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恰恰相反,正因为他愚黔首,不把百姓放在眼里,才会失去人心,即而失去天下. 
汉高祖,刘邦是个很重视人才的人,而且他也很重视民心.汉朝的刑法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宽的.缇萦救父,甚至废除了一些很残忍的刑法.这对稳定社会,促进生产都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汉朝的经济才会发展的很快.

3. 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秦王朝建立后,饱受战争之苦的老百姓和广大知识分子无不虚心仰上,斐然向风,但新政权的许多举措很快打破了他们的梦想。秦始皇为追求天下大一统,实行专制的思想文化政策,下令收缴并焚烧一切不符合秦朝统治者意志的《诗》、《书》、百家语,官吏见知不举也要与之同罪。于是,六经典藉一时化为灰烬。更为残酷的是,为了钳制思想自由,秦始皇又找借口在咸阳坑杀了大批儒生。焚书坑儒不仅造成大量文化典籍的毁灭,限制了思想的自由发展,还导致秦朝世风日益恶化。秦朝统治者的这些举措,使其政权既丧失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又丧失了激活创造新文化、新制度的文化原动力。本世纪出土的大批秦简帛书,只见法律与占卜文书,已显示出秦王朝在新的思想文化构建上的苍白无力,这正是秦王朝短命的根本原因。

  与秦朝截然相反,汉朝建立伊始,便注意用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来诠释传统文化,并把构建新思想新文化放在第一位。立足于社会现实,对当代历史进行深刻反思,成为汉朝君臣的自觉意识。陆贾在与刘邦探讨治国之道时指出,秦政之失在于不学《诗》、《书》、存仁义、道圣之道,他对刘邦“马上治天下”思想的否定成为新政权在新的政治模式中重新建构新思想文化的开端,是汉朝重新启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原动力的重要标志。

  应物变化、与时俱进是汉代思想文化建构上一个显著特点。伴随着社会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一系列新问题也在不断地出现,于是大规模的思想文化建设在汉武帝时代开始。儒术独尊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是这个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最显著的成果;董仲舒的议立五经与兴建学校更为之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而“三世异治”则用新的思想诠释了传统经典,为汉武帝兴建“太平世”提供了理论根据。于是三统三正的历史循环论、王道三纲和大一统论开始深入到汉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无不得益于这种思想文化的建构,同时它也为此后帝国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以德化民、以礼为治是传统思想文化中最具价值的内核。汉代统治者以此为圭臬,把以孝治天下作为坚定不移的国策,这是他们远远高明于秦王朝的地方。高祖二年,在县、乡设置三老以掌教化;惠帝四年,在全国推行孝悌力田复其身的政策;文帝专门为《孝经》设立博士;到汉章帝时,《孝经》已居于全部经学的核心地位。孝为百行之首,《孝经》规范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它规定皇帝必须“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诸侯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士则要“忠顺不失,以事其上”;庶民要做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作为文化原动力,《孝经》对汉代社会新秩序的建立与巩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以孝来维护和调节尊尊亲亲的宗法等级关系,这是两汉社会延续四百年之久的真正秘密。

  汉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探求施政治国之道,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多元化,又为他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游仞空间。正所谓“书不必起于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门,合之为善,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汉代从无为而治到王霸杂用再到以礼为治的治政历程,显示了国家兴衰与传统思想文化的密切关系。

当我们重新审视秦亡汉兴这一重大课题时,如果说秦王朝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上还卓有成效的话,那么在新的政治模式中包容传统思想文化并赋之以新的诠释,构建一个适应新制度的全新的思想文化模式则完全是失败的,这也许才是秦亡汉兴之根本所在。

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4.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隋朝和秦朝的共同点都是短命王朝,都是二世而亡,都是统一了分裂状态的王朝等等。
  秦汉时期是中国秦汉两朝大一统时期的合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首次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统一,秦王嬴政改号称皇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秦朝。秦始皇嬴政废封建,立郡县,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然而由于缺乏历史经验,秦朝二世而亡。在经过短暂的分裂之后,汉朝继之而起,并基本延续秦的制度,史称“汉承秦制”。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隋唐时期(581年—907年),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两个朝代的合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是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两个漫长时期后的两个大一统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较开放。两朝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科技上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隋唐两朝君主在治国政策上较为开明,也影响了周边诸国向中国朝贡、学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在二百八十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统一了中国。隋末大乱严重分裂,经过九年的统一战争唐朝建立。所以史学家常把“隋唐”并称。在这三百多年间中国的封建社会得到很大的发展。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5. 秦始皇与汉武帝有相似的地方,可为什么出现秦亡而汉兴的不同结果

始皇与汉武帝两人在历史上的相似行为及与形成秦亡汉兴两种不同结局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
秦始皇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两者虽相似,但前者未能解除匈奴对秦的威胁,后来为抵御匈奴又征发大批农民修长城,戍边疆,百姓苦不堪言,引起农民起义;而后者使匈奴不再能与西汉抗衡,北部边郡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
秦始皇为了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宫室,造陵墓,使大批农民离开土地,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而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起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劣作用,而后者则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光大了儒学。所以也就有了秦亡汉兴的局面。

秦始皇与汉武帝有相似的地方,可为什么出现秦亡而汉兴的不同结果

6. 汉武帝与隋炀帝如此之像,为什么汉兴隋亡?

有人说,目前网络上刮起了一股“平反”风,给在中国历史上成百上千年来几乎已经盖棺定论的人进行“平冤昭雪”,比如纣王、潘美,甚至秦桧。有的人对此现象嗤之以鼻,认为是作者们为了博取眼球,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比如最近黑诸葛亮的人特别多,甚至把他贬得不如郭嘉这些二流谋士了。)
但历史本就是个见仁见智的东西,我们只能从现有的史料当中进行举证、分析,来选择一个更令人信服的观点吧!
千古一帝汉武帝刘彻,与留下千年骂名的隋炀帝杨广,个人认为二者身上有着不少的相似点。但为何一个流芳千古,而另一个被“黑”了一千多年呢?我们来看一看。
汉武帝刘彻
隋炀帝杨广
相似点:
1、都经历了多年的休养生息,拥有大胆改革的资本
刘彻继位时,汉朝刚刚经历了“文景之治”,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杨广的父亲杨坚经过二十年的经营,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隋文帝杨坚倡导节俭,节省政府内不少开支、废除了不必要的杂税并设置谷仓储存食粮。而且没有大的战乱,轻徭薄赋以解民困,在确保国家赋税收入之同时,稳定民生。史称“开皇之治”。
2、大刀阔斧的改革
汉武帝:颁布了著名的“推恩令”,削弱了地方政权;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地位;再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汉武帝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材做官。
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但至少在当时,是有利于专制统治的。)
隋炀帝:改官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颁《大业律》,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唐律》就是依照着《开皇律》与《大业律》修订的。
开创科举制,发展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增置进士科。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清德宗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被终止,为古代中国的育才政策有很大的贡献!
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当时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甚至之后一千年的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
3、连年对外征战、扩宽国土。
西汉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国力强盛,大破匈奴,远征大宛,降服西域,收复南越,吞并朝鲜,设置西域使者校尉正式将西域纳入中华版图。西汉版图东抵日本海、南吞交趾、西逾葱岭、北达阴山,奠定了汉地范围;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第一次将中国的目光投向了世界,汉使到达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即印度)、于阗、?G?、犁轩等诸国,开拓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其中最远到达的犁轩位于埃及亚历山大港,这是汉朝使节到达的最远地区,欧亚非的丝绸贸易就此成型。
隋炀帝攻灭吐谷浑、征讨契丹,大宴突厥,征讨流求,三征高句丽。
总结以上,汉武帝刘彻和隋炀帝杨广身上具有某些共同点,特别是在军事上的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直接导致了西汉由盛转衰,(刘彻颁布《罪己诏》)以及隋末农民战争的爆发(隋灭亡)。
那为什么杨广在历史上的评价和刘彻却有着“天壤之别”呢?以下是小编自己的一点点分析,如有不对,希望大家指出,大家一起探讨(谢绝谩骂!)。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刘彻的继承者是自己的儿子,自己人修史书,当然不会把祖宗做的一些错事大肆宣扬,甚至会美化修饰。
而接替杨广成为皇帝的人是谁呢?
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历史上篡改史书最有名的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一段记载:
资治通鉴第197卷记了丙子年(贞观十七,643年)年的一件事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语多微隐,谓玄龄曰:“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委友鸩叔牙以存鲁,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但在篡改史书方面,他也算得上是专家了。李世民曾经先后三次要求亲自观看高祖李渊和他本人的《实录》。前两次,都为史官婉言拒绝。第三次,他向监修国史的宰相房玄龄表白自己的动机。
为了掩盖“玄武门之变”的真相,为自己上位登基提供便利,他更是将李建成抹黑成了一个十足的草包,从而粉饰自己继位的合理性!
我们翻开唐初的各种版本的《贞观政要》、《旧唐书》、《新唐书》、《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资治通鉴》等书册,从那些自相矛盾的史料中,清楚地看到李建成真实的一面。从法制的角度讲,既是李建成、李元吉犯有过错,那也是由皇帝由朝庭来处置,哪里轮到李世民“越殂代庖”呢?!李世民心虚胆怯,他不敢让李建成与他在老皇帝面前对质,连夜布置死党埋伏在玄武门,第二天凌晨,等他的哥哥和弟弟上朝的时候就下手,把他们杀了。
而唐朝房玄龄主持编纂的《晋书》,也在二十四史中以不严谨,并记叙了大量玄乎的故事而闻名。这也与李世民的干预脱不了干系!
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即使杨广这个皇帝身上存在着许多缺点和不足,但也不应该是那种毫无人性的暴君!造成这样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王败寇”。历来新朝开创,天下换了个姓氏,新帝总要重修一遍史书,把前朝君主写得十恶不赦、一无是处,好显出自己是天命之子,是替天行道“奉天承运”之人。在抹黑杨广的笔墨里没准还有李世民的一笔呢!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李世民虽然做人不行,做皇帝是真不错。政策上轻徭薄赋、规范田地、加强科举,还唯恐自己治政有失,虚心纳谏这一点小学生都知道。对外不兴兵火,团结戎狄,是我国古代唯一一个受少数民族爱戴尊为“天可汗”的君王。而杨广的政绩就要差很多。当时老爹杨坚打下大一统不到三十年,他就把手上江山当作有了百年积蓄来挥霍,又是修运河又是修东都,不知休养生息不说,还想要开疆拓土。他征调民夫修隋唐大运河的初衷已不可考,都说“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然而“水殿龙舟事”却不能当作不存在。前面说到李世民加强科举,谁知道科举制其实是杨广时代开创的呢?杨广固然治国有失,但并非是传统观点上认为的一无是处的。
说了这么多,如果缩写成一句话,那么我认为刘彻和杨广的最大区别就是:刘彻只是打光了家底,给子孙留下个烂摊子,但却没有亡国;而杨广太过急躁,把所有的事挤在一起去做,最终难逃亡国的命运,但却开启了大唐盛世!

7. 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平准书》所述是汉代平准政策产生的由来,实际上系统介绍了汉武帝以前的富国政策。从中可以看到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政府是如何利用权力,扼杀、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以求解决自身财政危机的。其主要措施是改变钱法、卖官爵和卖复徒法、官卖政策(由官卖盐铁发展到平准法的确立)、强制征商等,对于整个封建制度,这是一个探索过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教益。

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8. 中国有几个叫万汉兴的

全国共有 18 个万汉兴
北京市(0人) 天津市(0人) 河北省(0人) 山西省(0人) 
内蒙古(0人) 辽宁省(0人) 吉林省(0人) 黑龙江(1人) 
上海市(0人) 江苏省(2人) 浙江省(1人) 安徽省(1人) 
福建省(0人) 江西省(1人) 山东省(0人) 河南省(0人) 
湖北省(6人) 湖南省(1人) 广东省(1人) 广西(1人) 
海南省(2人) 重庆市(0人) 四川省(0人) 贵州省(1人) 
云南省(0人) 西藏(0人) 陕西省(0人) 甘肃省(0人) 
青海省(0人) 宁夏(0人) 新疆(0人) 其他(0人)